首页| 论坛| 消息
主题:粤w-迎风的病例
回帖:给大家看一下这个吧
论中医
在中医庞杂的理论体系中,已有整体观的辨证论治思想的萌芽,不纯然像西医那样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从果下手,治标不治本。古代中医的“一针二灸三用药”,从原始点医学的立场看,第一用针,即是先处理体伤以解决症状;其后温灸与用药,即是用内外热源来改善体寒,以补针之不足,助体伤之修复。故其思路,也是从因下手,标本并治。
然而,在辨证寻因的努力上,中医因缺乏简易速效的外治法,无法实时解除种种症状的假相,终为其所迷,乃至于因、缘、果混淆不清。因此之故,虽然八纲辨证即已触及寒热辨证的核心,惜仍无法突破假热之症而功亏一篑。即使历代又有六经、卫气营血、三焦、温病等种种辨证理论,复佐以阴阳五行、六淫、经络、脏腑等学说,并有四诊作为辨证依据,试图探求人体奥妙,寻找治病法则,然此种种努力,依旧因无简易速效外治法,误假当实,逐相迷因,或倒果为因,或将缘作因,或弃因谈缘,或一体多分,更增迷茫。辨证若迷,疗效何有?
外治法从因解症,疗效最速。但针与灸,虽属外治法,其临床应用,乃基于经络学说,不仅复杂难学,且此经络,欲穷其因、欲究其实,竟不可得。温灸之用,外热源而已,本应大面积使用,却因受到经络穴位的限制,无法提供足够的热源,治不了大病。故针、灸外治,疗效有限,这才使配合外治法的中药渐成主导,而针、灸多作为不得已时的辅助了。
中药之用,在于改善寒性体质。药经身体运作吸收,体寒改善,体伤或亦随之改善,症状方解,并非药能直接治病。故急症需外治法以解决体伤,而急症之体伤却非药能立解,故民间有“急惊风遇上慢郎中”之嘲讽;即使药能改善体寒,但体寒改善,未必就能改善体伤,而体伤可导致假热等感觉错乱—此一大关键,即善用药者亦有所不知。因体伤不除,症状不解,种种假热之症缠绵不去,甚至用对温热药也会使患者产生不适,遂误以为病在体质过热而下寒凉药,此温病学派所以大兴而众生之苦无尽矣!且因辨证繁杂,用药亦因之繁杂,加减攻补,理路杂乱。然中药之用,既在于改善体寒,则用药只须辨其寒热性即可,并只可用温热药,何须杂以归经、五行、功效、成分等虚妄推想;其君臣佐使、四象平衡等复杂的配伍原则,亦属多余。辨证已迷,外治不力,用药繁杂,复不知体伤体寒须兼顾处理,疗效难期;乃玄想附会,异论纷呈,莫衷一是,漫无标准,焉不歧路亡羊,此中医所以日渐沉沦也。及至西医东渐,民众惑于其科学外表及一时的解症效果,不知其如饮鸩止渴,乃赴汤蹈火,趋之若鹜,中医存亡,若悬一线。中医为图创新以自救,提倡中西结合,却滑入西医舍因逐果、辨病论治的错误而不自知,辨证论治的精神因此逐渐丧失。中医衰落的原因,到底是在于自身源浊,还是在于外来冲击?
原始点医学可简易辨清种种症状之假相,如拨云见日,至此方知凡病皆寒,并无热性体质者,依此辨析疾病之因、缘、果,如观指掌,了无疑惑;并且发现要根治疾病,体伤体寒,须兼顾处理,方可收其全效。以此反照中医,如日透迷雾,其千古之是非得失,可豁然而廓清矣。
此篇之作,非为贬斥中医,乃痛其抱残守缺、病入膏肓而不自知。今披肝沥胆,不计毁誉,不惜饶舌,直陈其过,意欲振聋发聩、拔其沉溺耳。若能闻过则喜,从善如流,奋然振作,决然自新,则中医之复兴,必翘首可期也。是所望焉!
下一楼›:“体伤可导致假热”是怎么样的
‹上一楼:名医,排队很久,看的开的方子,每星期看一次,医德医术应该算顶尖的了。分享给大家。耳朵依然叫 ..

查看全部回帖(249)
«返回主帖